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

玄奘取經路線圖加文


公元627年(唐贞观元年)八月,玄奘自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市)出发,西去天竺(今印度)取经,其路线如下:
长安--秦州(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)
--兰州(今甘肃省兰州市)
--凉州(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)
--甘州(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)
--肃州(今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)
--瓜州(今甘肃省瓜州县)
--渡葫芦河(今疏勒河)
--至唐玉门关(今甘肃省瓜州县城东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双塔堡水库,已被水库淹没。非今日敦煌市的玉门关遗址,此为汉代玉门关)
--沿疏勒河上溯十里许过关(即玉门关关口)
--过五烽(五座烽燧)
--行八十余里到第一峰(今甘肃省瓜州县白墩子,在312国道边,此地今有一低矮烽燧,并有西路军与马匪血战的白墩子纪念馆)
--避开第二烽(今甘肃省瓜州县柳园镇,即铁路敦煌站)、第三烽(今瓜州县大泉村,铁路大泉站)
--抵达第四烽(今甘肃省瓜州县境马莲井,在312国道边)
--绕过第五烽(今新疆哈密市星星峡镇),出了当时
大唐帝国控制的疆域
--往西北行百余里沙漠(今新疆星星峡镇至苦水间)
--行八百里瀚海(即唐时莫贺延碛,今称大南湖戈壁,处于新疆哈密市南偏东,与甘肃省瓜州县交界)
--到达伊吾城(今新疆哈密市)
--到达白力城(今新疆鄯善县)
--抵达高昌城(今新疆吐鲁番市三堡乡高昌故城遗址)
--经过无半城(即布干台,今吐鲁番市东南10公里处的恰特卡勒乡境内)
--过阿父师泉(今托克逊县阿拉布拉克)
--西上银山(天山南脉哈尔乌拉山,南北疆的分界带。古时称银山碛)
--入阿耆尼国(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)
--过王城(今焉耆县四十里城子遗址,也称博格达沁古城)
--渡孔雀河
--过铁门关(今库尔勒市境铁门关遗址)
--过乌垒州治乌垒城(今新疆轮台县乌垒古城遗址)
--入屈支国(即龟兹,今新疆库车县)
--西行六百里至跋禄迦国(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)
--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(今新疆乌什县城西部天山南脉别迭里山口,海拔 4284 米,出山口即出今中国境)
--经七昼夜翻越险峻冰山
--行四百里,至大清池北岸(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,唐称热海)
--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叶城(亦称碎叶,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处)
--西行四百里,至千泉(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阿克苏泉)
--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逻斯城(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)
--南行十余里,至小孤城(仅三百余户人,均为突厥劫掠而来的中国人)
--西南行两百里到白水城(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市东北)
--西南行两百里,至恭御城(今址不详)
--南行五十里至笯赤建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西南)
--西行两百里至赭时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西五十公里处)
--南行千余里,至沛汗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之间)
--西行千余里,至窣堵利瑟那国(今塔吉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)
--西北行入大碛(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沙漠)
--行五百余里,至飒秣建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三公里处,其内城东门叫中国门)
--西行三百余里,至屈霜你迦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一百公里处卡拉库尔干市)
--西行两百里,至喝捍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依市)
--西行四百里,至捕喝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市)
--西四百里,至伐那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市西)
--西五百里,至货利习弥迦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基华城),这里已近咸海,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
--西南三百余里,至羯霜那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以南的沙里夏勃兹)
--西南行两百余里入山,登葱岭(即今帕米尔高原西端,先前翻越葱岭是走的高原东北边缘进入西突厥,现在则要翻越它的西部边缘才能到达北印度)
--沿山行三百里,至古代中亚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、葱岭的险要隘口铁门(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达尔本特之西)
--出铁门,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南界铁尔梅兹市)
--东南行数百里至缚喝国(今阿富汗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尔赫)
--西行数百里,至活国(今阿富汗北部昆都士省)
--南行入揭植国(今阿富汗德哈斯城)
--东南入大雪山,山行六百里,入梵衍那国(今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市)
--东南行两百余里度今希巴尔山口,至迦毕试国(今阿富汗喀布尔流域)
--东行六百里,进入当时的北印度境(今阿富汗北境),至滥波国(今阿富汗东北拉格曼省)
--南行渡河,至那揭罗喝国(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市)
公元628年秋,进入北印度境(今阿富汗境),从那揭罗喝国(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市)东南山行五百里,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(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 北)
--东北行百余里,渡印度河—东南三百多里,至乌铎迦汉荼城(今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,印度河渡口)
--北涉山川行六百余里,入乌秅国(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杜西里山西北)
--南渡印度河,至坦叉始罗国(今巴基坦拉瓦尔品第周市附近)
--东南山行五百里,至乌刺尸国(今巴基斯坦东北境)
--东南登危道度铁桥行千余里,至迦湿弥罗国(故都在今印控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市)
--西南逾涉山涧行七百余里,至半嗟国(今克什米尔朋奇)
--东行四百余里,至遏罗阇补罗国(今克什米尔西南端的拉加奥利)
--东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国(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)故城奢羯罗(今锡尔亚科特)
--东行五百里,至那仆底国(今印度旁遮普邦费罗兹普尔)
--东北行百五十里,至阇烂达那国(今印度旁遮普邦贾朗达尔)
--东北行七百余里,至屈露多国(今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)
--南行七百余里,越山度河至设多图卢国(今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)
--西南行八百余里,至波里夜坦罗国(今印度北方邦贝拉特地区),入中印度境
--东行五百里,至秣兔罗国(今印度马土腊西南的马霍里)
--东北行五百余里,至萨他泥湿伐罗国(今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内沙尔)
--东行四百余里,至窣禄勤那国(今印度北部罗塔克之北)
--河东行八百里,渡河东岸至秣底补罗国(今印度北部罗希尔坎德的曼达瓦尔)
--北行三百余里,至婆罗吸摩补罗国(今印度北部加尔瓦尔地区)
--东南行四百余里,至掣坦罗国(今印度北部拉姆那加尔)
--南行两百余里、渡河,西南至毗罗那拿国(今印度北方别尔沙尔)
--东行两百余里,至劫比他国(今印度法鲁卡巴德)
--东南行两百余里,至羯若鞠阇国(即曲女城国,今印度恒河与卡里河汇流处的卡瑙季)
--东南行六百余里,渡恒河,南至阿喻陀国(今印度法特普尔的阿普依)
--东行三百余里,北至阿耶穆法国(今印度北部贝拉和赖巴雷德一带)

--东南行七百余里,至钵罗耶伽国(今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)
--西南入大森林,行五百里,至侨赏弥国(今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约五十公里的柯散)
--东行五百余里,至索迦国(今印度毕塞浦尔)
--东北行五百余里,至室罗伐悉底国(旧称舍卫城,今印度北部巴尔兰普尔西北约二十公里处)
--抵达摩揭陀国(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伽耶、即格雅地区,都城为王舍城,今印度腊季吉尔以北数公里处)。

公元631年(唐贞观五年)十月初,到达向往已久的摩揭陀国那烂陀寺(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的巴尔贡村),这是他离开长安的第五年。后游学于天竺各 地,著述立论,宣讲大乘,获得较大的声誉。
公元643年(唐贞观十七年),启程回国。回国时没有走原来的路线,而是途经今阿富汗瓦罕走廊,
--上葱岭(帕米尔)南缘
--沿喷赤河(又称瓦罕河)而上,过今南瓦根基达坂
--涉卡拉其库尔河,越过葱岭守捉(今塔什库尔干县南境卡拉其库尔河附近遗址)
--抵达朅盘陀国(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)
--经疏勒国境(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南境)、朱俱波国旧地(今新疆叶城县南境)
--过于阗国皮山镇(今新疆皮山县)
--抵达于阗国国都(今新疆和田县约特干古城遗址)
--经毗沙都督府坎城镇(今新疆策勒县乌宗塔提古城遗址)
--经毗沙都督府兰城守捉(即兰城镇,玄奘称之为“尼壤”,今新疆民丰县尼雅古城遗址)
--经陇右道沙州且末镇(今新疆且末县莱利勒克古城遗址)
--经陇右道沙州弩支城(今新疆若羌县瓦石峡古城遗址)
--经陇右道沙州石城镇(今若羌县且尔乞都克古城遗址)
--抵达沙州(今甘肃省敦煌市)
--入关(玉门关)(今甘肃省瓜州县)
--按来时的路线回到了阔别的大唐王朝。
公元645年2月25日(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),携梵文佛经657部和各种佛像回到长安,其后专事翻译佛经,用20年时间,共译出经论75部1 335卷,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颇大。
公元664年(唐麟德元年),玄奘病逝于长安。

沒有留言: